西方20世紀70年代以來景觀設計的新思潮
(1)、“后現代主義”與景觀設計
20世紀60年代起,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進入全盛時期,而在文化領域出現了動蕩和轉機。一方面,50年代出現的代表著流行文化和通俗文化的波普藝術到60年代漫延到設計領域。另一方面,進入60、70年代以來,人們對于現代化的景仰也逐漸被嚴峻的現實所打破,環境污染、人口爆炸、高犯罪率,人們對現代文明感到失望、失去信心。現代主義的建筑形象在流行了三、四十年后,以漸漸失去對公眾的吸引力。人們對現代主義感到厭倦,希望有新的變化出現,同時,對過去美好時光的懷念成為普遍的社會心理,歷史的價值,基本倫理的價值,傳統文化的價值重新得到強調。
其特征:
歷史主義、直接復古主義、新地方風格、 因地制宜、建筑與城市背景相和諧、 隱喻與玄學及后現代空間。
(2)“結構主義”與景觀設計
結構主義大膽向古典主義、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提出置疑,認為應當將一切既定的設計規律加以顛倒。如反對建筑設計中的統一與和諧,反對形式、功能、結構、經濟彼此之間的有機聯系。認為建筑設計可以不考慮周圍環境或文脈等,提倡分解、片段、不完整、無中心、持續地變化…… 結構主義的裂解、懸浮、消失、分裂、拆散、位移、斜軸、拼接等手法,確實產生一種特殊的不安感。
(3)極簡主義與景觀設計
極簡主義通過把造型藝術剝離到只剩下最基本元素而達到“純粹抽象”。 極簡主義藝術家認為,形式的簡單純凈和簡單重復,就是現實生活的內在韻律。 極簡主義的特征: ①、非人格化、客觀化,表現的只是一個存在的物體,而非精神,摒棄任何具體的內容、反映、聯想; ②、使用工業材料,如不銹鋼、電鍍鋁、玻璃等,在審美趣味上具有工業文明的時代感; ③、采用現代機器生產中的技術和加工過程來制造作品,崇尚工業化的結構; ④、 形式簡約、明晰,多用簡單的幾何形體,具有紀念碑式的風格; ⑤、顏色盡量簡化,作品中一般只用黑白灰色,色彩均勻平整; ⑥、在構成中推崇非關聯構圖,只強調整體,重復、系列化地擺放物體單元,沒有變化或對立統一,排列方式或依等距或按代數、幾何倍數關系遞進; ⑦、雕塑不使用基座和框架,將物體放在地上或靠在墻上,直接與環境發生關系。 在景觀設計領域,設計師在形式上追求極度簡化,以較少的形狀、物體、材料控制大尺度的空間,形成簡潔有序的現代景觀。另外有一些景觀設計作品,運用單純的幾何形體構成景觀要素或單元,不斷重復,形成一種可以不斷生長的結構;或者在平面上用不同的材料、色彩、質地來劃分空間,也常使用非天然材料,如不銹鋼、鋁板、玻璃等。 (4)藝術的綜合——瑪莎·施瓦茨的景觀設計
瑪莎·施瓦茨的作品的魅力在于設計的多元性。她的作品受到“極簡主義”、“大地藝術”和“波普藝術”的影響,她根據自己對景觀設計的理解,綜合運用這些思想中她認為合理的部分。 從本質上說,她更是一位“后現代主義”者,她的作品表達了對“現代主義”的繼承和批判。她批判現代主義的景觀思想,即不注重建筑外部的公共空間設計,排斥那些與建筑競爭的有明顯形式的景觀;贊賞現代主義的社會觀念,即優秀的設計必須能為所有的階層所享用。 (5)藝術與科學的結合——哈格里夫斯的景觀設計
哈格里夫斯的設計表達了他獨特的設計哲學。他認為,設計就是要在基址上建立一個舞臺,在這個舞臺上讓自然要素與人產生互動作用,他稱之為“環境劇場”。在那里人類與大地、風、水相互交融,這樣就導致了一種自然的景觀。然而,這種景觀上去并不是自然的。用非自然的形式表達人與自然的交融,這與大地藝術的思想入出一轍。 同時,他的設計還滲透著對基地和城市的歷史與環境的多重隱喻,體現了文脈的延續。作品深層的文化含義使之具有了地域性和歸屬性,易于被接受和認同。 哈格里夫斯的設計結合了許多生態主義的原則,但又不同于一般的生態規劃的方法,他認為生態主義不應忽視文化和人類生活的需要,人造的景觀永遠不可能是真正自然的,景觀設計不僅要符合生態原則,還應當考慮文化的延續和藝術的形式。他常常通過科學的生態過程分析,得出合理而又夸張的地表形式和植物布置,在突出了藝術性的同時,也遵循了生態原則。 哈格里夫斯的作品將文化與自然、大地與人類聯系在一起,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的系統。他的作品有意識地接納相關的自然因素的介入,將自然的演變和發展的進程納入開放的景觀系統中。
(6)、人類與自然共生的舞臺——高伊策的景觀設計
高伊策的作品個性鮮明而風格多樣,每一個項目都是特定環境、特定思想的產物。他認為自己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個功能主義者。 他非常喜歡簡潔的風格,常使用很少的元素,創造出美麗、形式簡潔的園林作品;他也傾心于波普藝術,常運用平凡的日常材料,創造出為大眾接受的作品; 他也受大地藝術的影響,一些作品表現出雕塑般的景觀和藝術化的地形,有一些作品表現出非持久和變化的特征。他將景觀作為一個動態變化的系統,認為每一個設計,不管設計者是否想到過,不管是自然進程還是人工原因,都會受到時間的影響 他認為技術與生態之間是一種新的共生關系。不要強調“人造”和“自然”的界限。 他受“后達爾文主義”的影響,認為這個年代已經沒有必要再創造一種新的環境來適應人類,應該停止環境適應人,因為人可以被環境同化,應該讓人來適應環境。 可以說,高伊策的設計源于對當代社會和生活的理解以及對景觀的樂觀看法。他的努力對當代景觀事業做出了貢獻,因為他的作品給了一個同時代的定義。高伊策的作品是人類和自然共生的舞臺。 園林形式不論如何變化發展,它始終離不開“人的需要”,脫離這一點,就背離了園林的宗旨;要對植物材料詳實地掌握,這是新時代生態園林的要求;今天學習園林形式,即不能丟掉傳統,又必須接受新觀點。
其他精彩文章:
1.生態型園林設計的分類
2.中國園林與發達國家園林的狀況
3.綠化、美化、園林設計的關系
4.特殊種植條件下的植物在園林景觀中的選擇與
5.園林設計綠地的應用元素
6.園林設計中道路系統角的處理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