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設計生態規劃探討
景觀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包括視覺、美學意義,也包括生態意義,文化意義等。景觀是人類的世界觀、價值觀、倫理道德的反映,而景觀規劃設計是人們實現夢想的途徑。
然而,當代一系列的環境惡化、水土流失、自然資源枯竭等問題帶來了不僅是人類生存的危機,還有整個地球的危機。人們越來越關注自然,設計師們在對美與形式及優越文化的陶醉中開始更加關注人與自然的關系。他們開始懂得用植物而非人工大壩更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微生物而非化學品能更持久地維持水體干凈;太陽能比核裂變更安全;泥質護岸比水泥護岸更經濟持久;自然風比人工空調更有利于健康。"設計尊重自然"這一概念引起了設計師們的共鳴。景觀的概念之中融入了生態的思想,景觀規劃設計也逐步與生態設計結合起來,從而導致了景觀生態學這門學科的興起,也引起了景觀生態規劃設計、城市生態規劃、生態旅游規劃等多方面的研究與實踐。
1 景觀生態思想
"景觀生態"一詞最早是由Troll于1939年提出的,科學家們利用航片能有效地在景觀尺度上進行生物群落與自然地理背景相互關系的分析。但直到80年代之后,景觀生態學才真正在把土地鑲嵌體作為對象的研究中逐步總結出自己獨特的一般性規律,使景觀生態學成為一門有別于系統生態學和地理學的科學。它以研究水平過程與景觀結構(格局)的關系和變化為特色。
始于30年代而興于80年代的景觀生態學則為解決水平過程與景觀格局的關系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指導,從而使景觀的生態規劃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即景觀生態規劃時代。景觀生態強調水平過程與景觀格局之間的相互關系,它把"斑塊-廊道-基質"作為分析任何一種景觀的模式。而無論景觀的格局或是過程,都隨時間的推移而變化,所以,景觀生態學是研究景觀格局和景觀過程及其變化的科學。
2 景觀生態規劃設計
任何與生態過程相協調,盡量使其對環境的破壞影響達到最小的設計形式都稱為生態設計,這種協調意味著設計尊重物種多樣性,減少對資源的剝奪,保持營養和水循環,維持植物生境和動物棲息地的質量,有助于改善人居環境及生態系統的健康。
如果我們把景觀設計理解為是一個對任何有關于人類使用戶外空間及土地問題的分析、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監理這一解決方法的實施過程,而景觀設計師的職責就是幫助人類使人、建筑物、社區、城市以及人類的生活同地球和諧相處。那么,景觀設計從本質上說就應該是對土地和戶外空間的生態設計,生態原理是景觀設計學的核心。從更深層的意義上說,景觀設計是人類生態系統的設計,是一種最大限度的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設計,一種基于自然系統自我有機更新能力的再生設計,即改變現有的線性物流和能流的輸入和排放模式,而在源、消費中心和匯之間建立一個循環流程。其創造的景觀是一種可持續的景觀。然而,就國內目前的景觀設計現狀來說,比如景觀大道、城市廣場、郊野"自然公園"、住宅綠地、"花園城市"、"山水城市"的建設等等,人們所看到的卻是非生態的設計引導著不可持續的景觀的創造。所以,有必要對生態設計的原理加以認識,以指導正確的景觀設計。
生態設計原理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2.1 地方性:
這一原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1)尊重傳統文化和鄉土知識。當地人依賴于其生活的環境獲得日常生活的一切需要,包括水、食物、庇護、能源、藥物以及精神寄托。他們關于環境的知識和理解是場所經驗的有機衍生和積淀。所以,一個適宜于場所的生態設計,必須首先應考慮當地人的或是傳統文化給予設計的啟示。
(2)適應場所自然過程。生態設計告訴我們,設計形式應以場所的自然過程為依據,依據場所中的陽光、地形、水、風、土壤、植被及能量等。設計的過程就是將這些帶有場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結合在設計之中,從而維護場所的健康。
(3)當地材料。植物和建材的使用,是設計生態化的一個重要方面。鄉土物種不但最適宜于在當地生長,管理和維護成本最少,還因為物種的消失已成為當代最主要的環境問題。所以保護和利用地帶性物種也是時代對景觀設計師的倫理要求。
2.2 保護與節約自然資本:
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分可再生資源(如水、森林、動物等)和不可再生資源(如石油、煤等)。要實現人類生存環境的可持續,必須對不可再生資源加以保護和節約使用。即使是可再生資源,其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對它們的使用也是有限度的。
因此,對于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資能量,生態設計強調首先是保護不可再生資源,不在萬不得已,不予以使用。其次,盡可能減少包括能源、土地、水、生物資源的使用,提高使用效率。設計中如果合理地利用自然的過程如光、風、水等,則可以大大減少能源的使用。城市綠化中即使是物種和植物配植方式的不同,如林地取代草坪,地帶性樹種取代外來園藝品種,也可大大節約能源和資源的耗費。再次,對于廢棄的土地、原有的材料重新利用,可以大大節約資源和能源的耗費。最后,對于資源的利用采用循環再生的利用方式,例如恢復城市濕地、恢復被填去的水系。
2.3 讓自然做功:
自然生態系統為維持人類生存和滿足其需要提供各種條件和過程,包括空氣和水的凈化;減緩洪災和旱災的危害;種子的擴散和養分的輸送;局部調節氣候;維護文化的多樣性;提供美感和智慧啟迪,以提升人文精神等等。讓自然做功這一設計原理強調人與自然過程的共生和合作關系,通過與生命所遵循的過程和格局的合作,我們可以顯著減少設計的生態影響。
2.4 顯露自然:
現代城市居民離自然越來越遠,現代的城市生活使人們無從關心環境的現狀和未來,也就談不上對于環境生態的關心而節制日常的行為。因此,要讓人人參與設計、關懷環境,必須重新顯露自然過程,讓城市居民重新感到大自然的神奇的變化和生命現象。
除了上述基本原理外,生態設計還強調人人都是設計師,人人參與設計過程。生態設計是人與自然的合作,也是人與人合作的過程。傳統設計強調設計師的個人創造,而生態設計則強調人人皆為設計師。從每天上班出行的交通方式到選擇家具、裝修材料、水的使用、食物的選購、垃圾的處理甚至于包裝袋的使用,都是一個生態設計的問題。因為它們都對整個社區和環境的健康有著深刻的影響,每個人的決策選擇都應成為生態設計的內容。所以,從本質上講,生態設計包含在每個人的一切日常行為之中。
景觀生態規劃設計的原則等理論知識是一個大的前提,而實際操作則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規劃對象不同,特點不同,規劃設計方法也不同。以下就城市生態景觀的規劃設計為例,作進一步的探討。
3 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
城市生態景觀的特點主要是首先城市是人工生態環境,是人類的聚居地,提供人們居住的場所,它的物質能量的流動既包括人流又包括物流。其次,城市又是自然生態環境,它存在于自然界中,必須遵循自然界的規律。最后,城市是人工與自然相結合的生態環境,人與自然必須和睦相處,城市才能夠可持續發展。
針對人類人居環境的具體物質形態和城市發展,學者們提出過"田園城市"、"花園城市"、"園林城市"、"山水城市"、"生態城市"等未來城市發展模式,有的具有一定的現實操作性,有的還只是停留在美好的設想階段。例如"山水城市" v是錢學森于1990年首先提出的。山水城市是從中國傳統的山水自然觀,天人合一哲學觀基礎上提出的未來城市構想。雖然這方面的研究探索很有限,但是表達了追求"天人合一"的人與自然相協調的美好境界。吳良鏞認為"山水城市"是提倡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相協調發展的,其最終目的在于建立"人工環境"(以城市為代表)與"自然環境"相融合的人類聚居環境;鮑世行認為"山水城市具有深刻的生態學哲理";胡俊認為"山水城市倡導在現代城市文明條件下人文形態與自然形態在景觀規劃設計上的巧妙融合"。山水城市的特色是使城市的自然風貌與城市的人文景觀融為一體,其規劃立意源于尊重自然生態環境,追求相契合的山環水繞的形意境界,繼承中國城市發展數千年的特色和傳統。生態城市是從生態系統的角度綜合看待城市,生態城市理論具有極強的融合性和極大的發展空間,從其誕生之時,就得到人們的重視。王如松等在國內也進行了大量生態城鎮、生態村建設的的研究,王如松等(1994)認為,"生態城并不是一個不可企及、盡善盡美的理想境界,而是一種可望可及的持續發展過程,一場破舊立新的生態革命”。
這些城市發展模式的共同點都是為了加強城市生態環境建設,改善城市人居環境,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國內也有很多城市進行了生態景觀建設的嘗試,比如恢復城市濕地、再現城市森林、拆除舊房建設綠地等等。進行城市生態景觀建設,在具體操作上可以借鑒以下幾條策略。
3.1 維護和強化整體山水格局的連續性
任何一個城市,或依山或傍水、或兼得山水為其整體環境的依托。城市是區域山水基質上的一個斑塊。城市的存在離不開區域自然山水格局,城市的迷人魅力和獨特個性的創造也離不開城市所在的自然環境。"三面云山一面城"、"半城山色半城湖"是杭州的寫照,優美的湖光山色造就了杭州的人間天堂;南京這座城市由于石城"虎踞"鐘山"龍蟠"的獨特地形地貌,而具有了非凡的氣勢;"千峰環野立,一水抱城流"、"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山水與城市的有機結合是歷史形成的桂林城市特色空間的突出特征。
延承傳統空間特色,構建現代人工環境與自然景觀交融的現代山水環境的城市空間應是城市設計中貫穿始終的觀念。因此,城市擴展過程中,維護區域山水格局和大地機體的連續性和完整性,是維護城市生態安全的一大關鍵。破壞山水格局的連續性,就切斷自然的過程,包括風、水、物種、營養等的流動,必然會使城市失去生存的基礎,乃至失去生命。
現代景觀生態學的研究則是對我們維護這種整體景觀基質的完整性和連續性提供強有力的科學依據。從20世紀30年代末開始,特別是80年代中期開始,借助于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結合一個多世紀以來的生態學觀察和資料積累,面對高速公路及城市盲目擴張造成自然景觀基質的破碎化,山脈被無情地切割,河流被任意截斷,景觀生態學提出了嚴重警告,照此下去,大量物種將不再持續生存下去,自然環境將不再可持續,人類自然也將不再可持續。因此,維護大地景觀格局的連續性,維護自然過程的連續性成為區域及景觀規劃的首要任務之一。
3.2 維護和恢復河道和海岸的自然形態
河流水系是大地生命的血脈,是大地景觀生態的主要基礎設施,綠色河流廊道,是廊道中最自然的原素,對生態規劃起重要作用。污染、干旱斷流和洪水是目前中國城市河流水系所面臨的三大嚴重問題,我國許多地方對河道截彎取直,導致兩岸的植被遭破壞,河流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破壞了。于是治理城市的河流水系往往被當作城市建設的重點工程來對待。要解決這些問題,最根本的是必須以維護和恢復河道和海岸的自然形態為基礎。應該還其自然狀態,形成水生到陸生的生物系列,并且建立濕地生態公園,以生態的方式凈化水源。
3.3 保護和恢復濕地系統
濕地是地球表層上由水、土和水生或濕生植物(可伴生其它水生生物)相互作用構成的生態系統。濕地不僅是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也是眾多野生動物、植物的重要生存環境之一,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對城市及居民具有多種生態服務功能和社會經濟價值。所以在城市化過程中要保護、恢復城市濕地,避免其生態服務功能退化而產生環境污染,這對改善城市環境質量及城市可持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
長江三角洲地區為彌補耕地面積的急劇減少,沿海城市開展了大規模的灘涂圍墾,對濕地的生態系統有相當大的影響。因此,首先為保護本區內有限的耕地資源,不僅要加強土地控制,而且要把耕地視為本區城鄉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加以規劃利用,要在城市之間保持良好的鄉村景觀,避免城市對鄉村的不斷侵蝕;其次,應開展圍墾規模與濕地保護之間相互關系的研究,尋求一個平衡點;第三,常三角地區已設有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有不少保護區是位于城市之內或城市近郊,比如南京中山風景名勝區、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太湖風景名勝區、上海共青森林公園等等,在此基礎之上進行生態網絡的建設,保護和恢復城市濕地系統。
3.4 將城郊防護林體系與城市綠地系統相結合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普遍地可以看成城市生態系統的還原組織。城市綠地系統作為城市結構中的自然生產力主體,以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和土地資源的營養、承載力為條件,以轉化和固定太陽能為動力。通過植物、動物,真菌和細菌食物鏈(網),實現城市自然物流、能源的循環,為城市注入供氧、調溫調濕、滯塵吸污、殺菌、減噪、固土保水、凈化水體、回充地下水、降解廢棄物、治理病蟲害等生態環境功能。城市綠地系統的發展,不僅是綠色植物的發展,而且是包括動物、微生物和無機環境在內的整個自然環境結構及其生態還原功能的發展。
城市綠地系統的生態結構包括:保護或恢復城市生物多樣性,古樹名木和鄉土物種代表了自然選擇的結果,該多加以運用;疏導城市綠脈,通過綠色通道,連接起散布于城市的、功能各異的大小綠地,形成綠地網絡結構,通過城市的綠契、綠肺的規劃布局以及橋梁、道路涵洞的生態設計,恢復城市內部生物基因的自然調節;恢復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的良性怍用關系;引入自然群落的結構機制。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導入生態的觀點,加入城市生態和景觀生態的內容,更加科學地有效地支持城市生態化。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正從環境型轉向生態型規劃
城市的生態系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因此不僅要注重城市內部生態系統的建構,保護沿河林帶、保護原有河谷綠地走廊,還要注重保護城郊防護林體系,使之成為城市綠地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改造原有防護林帶的結構,通過逐步豐富原有林帶的單一樹種結構,使防護林帶單一的功能向綜合的多功能城市綠地轉化。
3.5 建立社區無機動車綠色通道
作為城市發展的長遠戰略,建立方便生活和工作及休閑的綠色步道及非自行車道網絡。這一綠道網絡是完全脫離車行的安靜、安全的綠色通道,它與城市的綠地系統、學校、居住區及步行商業街相結合。這樣的綠色系統的設立,不但可為步行及非機動車使用者提供了一個健康、安全、舒適的步行通道,也可大大改善城市車行系統的壓力,同時,鼓勵人們棄車從步,走更生態和可持續的道路3.6 溶解公園,使其成為城市的綠色基質
在現代城市中,公園應是居民日常生產與生活環境的有機組成部分,隨著城市的更新改造和進一步向郊區化擴展,工業化初期的公園形態將被開放的城市綠地所取代。孤立、有邊界的公園正在溶解,而成為城市內各種性質用地之間以及內部的基質,并以簡潔、生態化和開放的綠地形態,滲透到居住區、辦公園區、產業園區內,并與城郊自然景觀基質相融合。
3.7 城市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要注重城市景觀與城市文化的和諧,城市文化是城市獲取生命力的根源所在,要注重城市生態環境與景觀文化的和諧統一。因此,在進行城市生態景觀建設的同時要兼顧到城市文化的延續與發展。
桂林的環城水系承載了桂林歷史的流傳,是桂林城歷史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現今城市空間建構的主要資源。杭州西湖以它的自然和人文景觀融于一體而呈現出一種清新綺麗、自然和諧和整體景觀環境美,自然天成的古代武林山(即今天的西湖群山)孕育了杭州的人文環境,而杭州的城市文化環境又重塑并包括了西湖及其群山,形成了今天名聞天下的西湖勝景。杭州能成為今天的著名風景旅游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得益于歷代政府和人民對西湖生態環境的治理和百般呵護的同時,也注重了保護歷史文物古跡,保護歷史文化文脈的延續。經過多年來的精心經營,西湖與城市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城市生態景觀與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重視。
其他精彩文章:
1.生態型園林設計的分類
2.中國園林與發達國家園林的狀況
3.綠化、美化、園林設計的關系
4.特殊種植條件下的植物在園林景觀中的選擇與
5.園林設計綠地的應用元素
6.園林設計中道路系統角的處理方法